鲍勃的世界 Bob’s Worlds (1980),朱利安·施纳贝尔

鲍勃的世界 Bob’s Worlds (1980),朱利安·施纳贝尔

作品名称:鲍勃的世界 Bob’s Worlds
创作者:朱利安·施纳贝尔 Julian Schnabel
创作年代:1980
风格:新表现主义
类型:具象艺术
版权信息:Julian Schnabel Fair Use

作品介绍

鲍勃的世界(1980)是朱利安·施纳贝尔早期的“破碎板画”之一。“盘子技术”的起源是施纳贝尔1978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之行。在那里,他遇到了安东尼奥·高迪的建筑以及米拉之家和桂尔公园中错综复杂的马赛克元素。在巴塞罗那时,施纳贝尔想象着创作一幅覆盖着破碎板子的巨型画作,与他酒店房间里壁橱的大小相匹配。回到纽约后,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景,用破碎的盘子和厚厚的油漆覆盖大片木制表面。施纳贝尔和其他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成功代表了美国艺术的转变,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美国艺术以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为主。

在这幅画中,施纳贝尔通过以原创和个人的方式结合一系列参考资料,进入艺术史。艺术家将鲍勃的世界分为三个部分,就像他在巴塞罗那酒店房间里的壁橱一样。左边的面板很窄,上面布满了破碎的盘子碎片,中间的面板是紫色的,上面有两朵交织在一起的大花,右边的面板上也覆盖着破碎的盘子,上面有一个结实的播种者,肩上扛着一大堆。在左侧和中央面板之间,有一个类似于希腊罗马雕塑残余物的裸体男性形象。播种者的形象主要与文森特梵高圃(1888)和苗圃与夕阳(1888)的画作有关。浓重的不羁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施纳贝尔和梵高之间的联系。尽管如此,与此同时,施纳贝尔通过用破碎的盘子碎片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雕塑表面,使自己与众不同。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西斯·培根(Francis Bacon)也在《梵高一世肖像研究》(Study for Portrait of Van Gogh I,1956)等画作中重新诠释了播种者的主题。尽管在《鲍勃的世界》中,施纳贝尔从各种艺术史参考中汲取灵感,但他的创新组合为观众创造了新的联想。例如,破碎板的独特技术可以与古代文明的考古遗迹相关联。它还涉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滴水和飞溅技术。

标题“鲍勃的世界”很可能指的是鲍勃·威廉姆森(Bob Williamson),这是1970年代后期纽约市中心文化界的固定装置。他和施纳贝尔成为亲密的朋友,威廉姆森是这位艺术家的导师。另一种可能性是,施纳贝尔想到了鲍勃·梅森(Bob Mason),一位年轻的艺术家,也是他以前的助手。

高清原图下载地址:
画咖
请输入验证码!
扫描右侧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,发送“验证码”获取验证码。
0
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