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格玛尔·波尔克
Sigmar Polke (1941-2010)
国籍:德国
流派:新欧洲绘画
已收录24件艺术品
打包下载
西格玛·波尔克(Sigmar Polke)创作了复杂的作品,这些作品有助于定义当时的艺术。从绘画到摄影,从电影到装置和版画,波尔克的作品经常融入非传统的材料和技术,首先是对艺术本身的批判。
1961年,波尔克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至1967年。学校的老师包括卡尔·奥托·戈茨(Karl Otto Gotz)和约瑟夫·博伊斯(Joseph Beuys),他们都有激进的方法,对波尔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。
在战后的几年里,波尔克开始制作他的“点”画,手工模仿罗伊·利希滕斯坦和安迪·沃霍尔使用的点屏风。这种画作的例子是兔子(1966)。尽管波尔克与美国波普艺术家分享了视觉策略,但他与其说是挪用广告的视觉风格,不如说是描绘消费社会的对象。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期间,波尔克和同学康拉德·卢格(Konrad Lueg)和格哈德·里希特(Gerhard Richter)将他们的想法整合到一个他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小组中。波尔克早期作品的幽默和故意“不熟练”的品质正式批评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.
在1970年代,波尔克放慢了他的艺术生产,转而前往阿富汗,巴西,法国,巴基斯坦和美国。在那里,他拍摄了照片和电影片段,这些照片和电影片段将在1980年代的后续作品中使用。他将纯粹的合成织物、彩色漆和水敏化学品等材料与油漆相结合,破坏了绘画的惯例。他质疑它作为评论当代生活的媒介的适当性。Kathreiners Morgenlatte(1969-1979)以其织物和绘画图像的分层构图,就是这种质疑的一个例子。通过调和Kathreiners Morgenlatte中一组复杂的参考资料,波尔克对艺术家的状况以及20世纪后期当代艺术中持续原创性的不可能性提出了批评。
1977年,波尔克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担任教授,并一直担任该职位直到1991年。他于1978年永久移居科隆,除了旅行之外,他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余生。在1980年代,波尔克的艺术呈现出更加严肃的基调。在本世纪初,他前往澳大利亚和东南亚,在那里他发现了各种非传统材料,这些材料用于他的艺术作品。例如,波尔克开始加入流星尘和砷,它们在画布上发生化学反应.
1980年代,绘画作为一种媒介在国际上出现了重大复兴,波尔克和他的前合作者格哈德·里希特(Gerhard Richter)一起站在了这一领域的最前沿。他继续创作艺术,直到2010年去世,经常与妻子合作,并总是尝试新的材料和媒体,包括复印件和全息图.
波尔克实验的前沿是挑战几乎所有艺术惯例的冲动,通常是以令人惊讶和巧妙的方式。他的反传统倾向不仅延伸到内容,还延伸到作品本身的材料,这些材料往往是坚定的非传统的。从铀和陨石尘埃,鲜艳的印花织物和烟灰,到气泡膜和土豆,波尔克的艺术之旅将他和他的作品带到了创作的潜在极限。事实证明,波尔克的非正统风格对一大批年轻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。他们中的大多数在 1980年代崭露头角,当时波尔克正处于成名的顶峰,并在几个备受瞩目的国际展览中展出。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以波尔克为灵感,包括雕塑家Annette Messager,多媒体艺术家Peter Fischli和David Weiss。后来,波尔克在复兴绘画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影响了大卫·萨勒、朱利安·施纳贝尔和理查德·普林斯等画家。